第(2/3)页 两人相视一笑,颇有几分默契,便结伴随着人流向外走去。 大庆第一场科举的上半场,正式落下了帷幕。 。。。。。。 与此同时,皇宫深处,宣政殿。 殿门紧闭,隔绝了外界的喧嚣,殿内的气氛却比考场更为凝重。 一份份被糊名、誊录后的考卷,由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严密护卫,源源不断地送入殿中,整齐地堆放在御阶之下。 卷轴越堆越高,渐渐垒成一座颇为壮观的小山,散发着墨香与纸墨特有的气息。 李彻端坐在龙椅上,身旁是钱斌、陶潜、文载尹、杜辅臣、霍端孝、诸葛哲等一众重臣。 众人看着卷子摞成的小山,心中也有些兴奋。 那里面,承载着上万名学子沉甸甸的希望;同样,也承载着未来大庆文治的种子。 从李彻提出科举制开始,众人就已经意识到,这批考生中必然有大庆未来的重臣出现。 而在殿角另一处,那些因舞弊、违纪、未按时交卷而被淘汰的考生试卷,则被单独集中起来。 怀恩正手持火烛,将其一一点燃。 跳跃的火光映照着纸张化为灰烬,也象征着那些学子此次科举之路的终结。 陶潜看着那跳跃的火焰,脸上露出一丝不忍。 他上前一步,对着李彻躬身道:“陛下,此番淘汰者众,其中不乏因初次应试,不谙规矩而触犯者。” “如此严苛,是否会错失一批可造之材?臣以为,是否可酌情宽宥一次,先看看他们的卷子,万一有学问出众,或可从轻处理。” 李彻的目光从堆积如山的考卷上移开,看向陶潜,缓缓摇头道:“陶老此言差矣。” “触犯考规者,朕只是取消了他们本次的资格,并未堵死他们未来的道路。” “下次恩科,他们若心性磨砺好了,依旧可以再来。” “朝廷需要的是懂规矩、守规矩的官员,而非恃才傲物、罔顾法纪之人。” “让他们受此挫折,磨一磨心性,算不得损失人才。” 李彻顿了顿,语气转冷:“至于那些舞弊之徒,乃是人品根子上出了问题,心术不正!” 第(2/3)页